嵵裡是一個典型漁村,一望無際的白色沙灘及自製的沙丁魚干為本里最大的特色。
轄內有海水浴場,水產種苗繁殖場,魚類加工場,牽罟活動,加上新興的箱網養殖業,甚具觀光發展潛力。
本里東鄰井垵里,西接風櫃里,南與虎井、桶盤兩嶼隔海相望,北方瀕臨馬公南灣和測天島及前寮里相對。地形東西長、南北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
水產種苗繁殖場(照片取自:Yahoo)
里長林來續
里幹事陳宗賢
服務電話06-9951007
服務地址馬公市嵵裡里99-8號
more +
鐵線里名之由來有二、三種版本,但不管如何,鐵線是一個寧靜、淳樸、美麗的村落,村落前方有一大片潮間帶,是里民撿拾貝類、海菜的好場所,漁產豐富。早其更是海產加工(由以小管為最)的重鎮。
鐵線里位在馬公南灣東岸,東臨澎湖水道,北鄰興仁里,南接五德里和鎖港里,西瀕馬公內灣,是馬公市郊區之中面積最小的一里。地勢東、北兩方稍高,西方和西南方低斜入海,東方越過一片陵地之後也是砂礫質海岸。聚落坐落在今201號縣道西側和五德交界處的海灣北岸,附近海域都是淺水的潮間帶,船隻出入困難,居民多只能從事一些撿螺貝、撈海菜等採集性漁業。
鐵線漁港(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陳順志
里幹事史啟松
服務電話06-9951011
服務地址馬公市鐵線里4-5號
more +
鎖港位於馬公東南側,北連鐵線,西接五德,南臨山水,清朝時鎖管港社,隸屬時裡澳管轄,相傳該社自古以討海為生,尤以擅捕小管,故稱小管港,後因小與鎖閩南語音相似,而訛寫為鎖管港。
鎖港居民主要分佈在北極殿周圍,北、西、南三面都是旱地,其中以聚落南側的面積最為遼闊,東北方和東南方則各有一處墓葬區。
鎖港地標性建築:
1.北極殿:位於鎖港的西寮、和東寮交接處,原名「池王廟」,居民習稱為前廟,是全里居民的信仰中心。
2.善導寺:是一間私人的佛寺,位於今201號縣道和澎27號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鎖港里245號,主祀釋迦牟尼佛。
鎖港社區地標(照片取自:Yahoo)
里長蔡成火
里幹事林美玲
服務電話06-9952346
服務地址馬公市鎖港里633號
more +
興仁北依機場大道,西靠通往澎南大道,在人文歷史上是馬公市的一顆明珠,乃開澎唯一進士蔡廷蘭出生地,清朝時屬林投澳(現湖西鄉)管轄。
興仁里原名雙頭掛,因位於拱北山與獅山之間低窪地,由於村落南北各有一座山掛著而得名,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宜耕作,光復後改稱「興仁」有紀念蔡進士興人之意。
興仁里地標性建築:
1.蔡進士第:位於懋靈殿東南側(興仁里29號),是澎湖唯一的進士蔡廷蘭於清道光24年考中進士分發江西任知縣之後,在清道光26年回鄉祭祖時,於舊宅旁所建造的宅第。
2.興仁水庫:位於興仁里西側、201號與204號縣道交會處的西南側,水庫集水面積廣達2.27平方公里,於民國67年4月18日開工興建,翌年6月竣工。水庫完成之後包括外溝、祖厝口、象穴、死豬仔窟,及崁頂等地都已劃為興仁水庫一部分。
蔡廷蘭進士第
里長王太平
里幹事洪文傑
服務電話06-9210260
服務地址馬公市興仁里47-1號
more +
陽明里隋代時稱為「土城腳」台灣光復後合併於朝陽里,民國六十八年七月由朝陽里辦公處劃出,獨立成一里。
陽明里是一個商店林立,及住宅的混合社區。縣政府於民國七十二年籌劃興建一座新型市場,在民國七十三年十月竣工,正式啟用,取名為北辰市場位於馬公市郊,正好可與白沙、湖西銜接,交通方便,佔地寬廣,故啟用後成為澎湖最大市場。每日清晨即見車水馬龍,人潮趕集不輟,如今已成為馬公市日常生活必須品之集散中心,廟宇有三官殿,菩提兩座。
北辰市場(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黃信義
里幹事莊美琴
服務電話06-9266483
服務地址馬公市陽明里5鄰中華路62巷35號
more +
三百年前黃姓祖先到此地就農兼捕魚時就選擇土壤肥沃的低漥地美即今與仁水庫西測一帶種植包心菜及大,由於遠望係一片綠油油的菜園因此取「菜園」為地名。
另一說則是黃姓祖先尚未到澎湖開墾前原居住大陸泉州府,同安縣內當鄉當時所在地點就叫做菜園,為了讓後代子孫不忘本源又加上己叫習慣「菜園」在澎湖延續了下來。
轄內東安宮座落菜園里46號(活動中心)旁,座北朝南,建於清光媎十年主祀神朱府王爺,從祀神有李府元帥、文衡聖帝及玄天上帝,現在廟貌為八十年重建落成為居民信中心。
黃姓宗祠最早建於清嘉慶初年位於聚落之中央,佔地卅坪九十年重修落成啟用,宗祠門楣高懸「紫雲堂」之堂號祠內祖龕奉祀黃先祖靈牌祖龕上面懸掛一面「永懷先澤」之匾額左右二邊掛著一副以紫雲為首的對聯。
「紫氣遙臨源從江夏、雲山遠眺境接瀛洲」以示祖宗之根源來處,堂內供奉黃姓鼻祖,百年冬至按期祭典,祭畢餐並舉辦敬老聯歡等活動。
轄內居民都是黃早期圴以務農主,直至政府倡導蚵業養殖,居民才慢慢投入該項事業全盛時期約有五分之一人口從事提供生計所需,同時創造商機進而帶動方建設。
蚵業養殖(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黃文隆
里幹事吳國勝
服務電話06-9213084
服務地址馬公市菜園里46-1號
more +
朝陽里因「紅毛城」。紅毛城位於現今朝陽里武聖廟一帶,明朝天啟二年,荷蘭海軍將領「雷爾生」在此營造一座周圍長200丈的小城而得名。由於荷蘭人頭髮為棕紅色,國人就叫他們「紅毛番」。
朝陽里分界,位於光復路以東,與光榮里相鄰,南臨陽明路,中華路以北之地,北抵四維路,與重光里、西衛里相接。
里長顏明清
里幹事張綺芳
服務電話06-9266903
服務地址馬公市朝陽里六合路21巷18號
more +
復興里位居媽宮城內西南郊,東以民族路與中央里相接,西毗鄰新復里,北界仁愛路,南抵馬公港海域,清代時稱為「南甲」日據時期屬「南町二區」,光復後稱為復興里。
復興里古代之位置在媽宮城內之西南郊,清代時稱為南甲,大部分為住宅區,早期居民多以漁業維生,俗稱「南甲好擼尾」,唯現今只剩少數仍從事漁業。
復興里地標性建築:
順承門:為澎湖古城殘留之部份,此城為清光緒13年總兵吳宏洛督建,費時兩年完成,城周原有2636公尺,環繞馬公。日據時期因擴建市區被拆除,今僅存西面臨海之城壁及小西門(即順承門)供人憑弔,頂邊古樹繁茂,綠意盎然。
資料取自:Yahoo
順承門(照片取自:Yahoo)
里長紀招治
里幹事高德林
服務電話06-9273162
服務地址復興里中山路12巷3號
more +
桶盤里距馬公市約六浬,船程約15分,因其形狀似一個桶盤故得名,桶盤全嶼均由玄武岩妏理分明的石柱羅列環抱而成,柱狀節理之盛尤居世界之最,附近海域遍佈珊瑚礁,海底景觀十分美麗迷人,是愛好潛水者的天堂,且海洋資源豐富更是釣客必到之處,由於人口外流出外謀生,里內剩留80戶居民,政府現已開發為南海旅遊據點,每年夏天觀光客蜂擁而至。
桶盤里地標性建築:
福海宮:位在桶盤漁港的西南岸(桶盤里29號),是桶盤里的公廟。據說創建於清光緒32年,原名溫王廟,主祀顏姓移民由風櫃尾帶來的溫府王爺。民國71年重建成今天的廟貌,是當年澎湖屈指可收的大廟。
資料取自:本所市誌。
桶盤柱壯玄武岩(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蘇德成
里幹事楊鈴菁
服務電話06-9291250
服務地址桶盤里6號
more +
村里特色及沿革:本里清代屬媽宮社之「東甲」,日治時代則稱媽宮街之「東甲」早期文風鼎盛固有「東甲好筆尾」之稱,轄境有「東甲北極殿」並有政府列案三級古蹟文澳城隍廟及前清在澎設唯一學文石書院為本縣觀光勝地。
啟明里地標性建築:
1.北極殿(東甲宮):北極殿是東甲的甲頭廟,俗稱為東甲宮。廟務由東甲的中芸、下芸輪值管理,北極殿前的廟埕,則是早期民休閒、看戲的公共場所。
2.澎湖醫院:位在馬公市中正路10號,創設於明治29年,起先只是以清朝班兵所建的海壇館和施將軍廟充做院舍,到大正3年才拆除館廟,改建為三樓的木造病房及辦公廳,成為當時全澎湖最主要的醫療機構。
3.啟明市場:位於今中山路以南到碼頭一帶,闢建於明治37年8月,當時稱為「媽宮市場」;建地580.3坪,實際建物323.07坪,是當時媽宮唯一的消費市場,台灣進口的南北雜貨、蔬菜、水果、民生用品,及本地的土產、魚菜都有出售。
4.第一漁港:位於現在馬公市啟明里東南側的臨海路沿岸,與案山里遙遙相對,面積約24,300平方公尺,南北長約270公尺,水深9公尺,可以停泊一百多艘漁船。
5.漁會製冰廠:介於第一漁港和第二漁港之間,興建於民國55年,日產60噸冰塊,冷凍6噸、冷藏800噸。
資料來源:本所市誌。
東甲北極殿(照片取自:Yahoo)
里長蔡美珠
里幹事高德林
服務電話06-9271787
服務地址啟明里啟明街2-1號
more +
烏崁里清朝時屬林投澳管轄(現今湖西鄉),直到民國九年才劃歸馬公街管轄,因西側有一處懸崖,及聚落南邊山谷深險,早上太陽自東方升起時,人們站在村落西側坡地向東方瞭解,在太陽照射下海面就反映出黑色,當傍晚夕陽西下時,人們站在村落東側海崖向西方瞭望,在夕陽反映下,海水也呈黑色,故先民取村落周邊懸崖及黑海水為地名。
烏崁遠景(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葉順圓
里幹事吳國勝
服務電話06-9212797
服務地址馬公市烏崁里102-5號
more +
案山里清朝早期叫做「案山仔社」晚期稱為「小案山社」原址是在測天島,光緒23年(西元1896年)日本因為要在測天島闢建軍港才將林落遷到現址,日本人稱村落現址為「大案山」村落原址為「小案山」後來叫測天島,由於測天島的形狀像古代官府升堂辦案用的高腳桌『古人稱高腳桌為案』加上該島距「澎湖廲」衛門不遠,也就是說測天島像擺在衛門前面的一張案而得名。「案山漁火」是澎湖舊八 景之一,因為「案山仔社」住在測天島先民全部以捕魚為業,加上該島沿海避風,又盛產丁香及鱙仔魚,一年四季漁船都能出海作業,每一晚上「案山仔社」沿海漁火點點,是本里一大特色。
轄內北極殿設址:案山里1號背山面海遙龜蛇(真武大帝腳踏金龜頭測天島)復佑全境,始建乾隆初年原址在小案山,民國八年遷建於現址,五十三年重建,七十三年再修至今,主神真武大帝居民信仰中心之所在。
萬善廟位於港口北測,供奉萬善爺
平安保塔供祀將軍爺,案山里主廟北極殿其西北方是萬善廟,西南方是平案保塔,平安保塔與萬善廟合稱「南鐘北鼓」為港口兩測崗哨字護神,三者互為犄角鎮字港口「以前北極殿廟埕是海庇佑漁航」。
北極殿(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薛清宗
里幹事陳美娟
服務電話06-9212700
服務地址馬公市案山里51-20號
more +
村里東南方有一石穴奇景,穴為一條海溝,深入崁下,岩石有一小孔朝天,每遇海風起處波濤洶湧,崁下直沖石穴,水煙則由小孔冒出地上蔚成奇觀,遠聞其聲有似風櫃,故村里取名曰風櫃尾。
風櫃里地標性建築:1.溫王殿:位於風櫃里60之3號,創建於民國54年,全名為「靈德溫王殿」,簡稱溫王殿。
2.王金殿:坐落於風櫃里108號,原稱「德安宮」,是風櫃東甲的甲頭廟。
3.三官廟:位於風櫃里西側(風櫃里1號)。
風櫃洞(照片取自:Yahoo)
里長洪雅紋
里幹事李如龍
服務電話06-9951006
服務地址馬公市風櫃里60-9號
more +
村里特色及沿革:本里清代屬媽宮社之「東甲」,日治時代則稱媽宮街之「北町」。轄境有城隍廟為國家三級古蹟,奉祀城隍爺、香火鼎盛。
重慶里地標性建築:
1.第二漁港:位於第一漁港的北邊,兩個漁港隔興港南街相互毗鄰,民國48年著手興建,51年完工。港內水深約3.5公尺,防波堤呈「E」字型,總長度約390公尺。
2.城隍廟:位於馬公市光明路20號,創建於乾隆44年,是馬公的闔澎公廟之一,當時被列為祀典廟宇,享有一年春秋二祭。
資料取自:本所市誌。
城隍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葉建祿
里幹事鄭源祿
服務電話06-9266423
服務地址馬公市重慶里24鄰中興路27號
more +
重光里原稱後(後)窟潭,因位在火燒坪之北(即後方)此處原有三窟水,通稱為潭。中潭今已填埋,只留存兩潭,分別稱「日潭」、「月潭」,水罕枯竭。因位於澎湖本島(媽宮)之後方之潭,社名乃稱「後窟潭」。光復後,後窟潭改為二字地名,取其原有日、月兩潭之意─「日月重光」,乃改為重光里。
在清乾隆三十六年,稱為後窟潭社,屬大山嶼東西衛澳管轄。日據日代,明治四十二年改稱后窟潭鄉,屬文澳區管轄;大正九年,再改為馬公街後窟潭。民國三十五年改稱馬公鎮重光里。民國六十二年列入馬公都市計畫區,近年來為馬公文光路、民族路之擴建延伸。重光里位於馬公北端,居民大部為公教人員,部份居民從事農、漁業。轄區街道乾淨,公園、青青草原林立,為居民平日休閒活動最佳場所。 里內居民落實環除工作,人人做好資源、餿水回收工作,堪稱為環保社區。居民宗教多以道教為主,威靈殿為宗教信仰中心。
重光威靈殿(照片取自:Yahoo)
里長陳天成
里幹事高信安
服務電話06-9273102
服務地址重光里53號
more +
清朝時屬於時裡澳,設有炮台稱「煙墩仔」,當時除了戊守的軍人之外一般住家老百姓並不多,所以「煙墩仔」就是以炮台而命名,後來漸漸有漁民遷入並在炮台「前」搭「寮」捕漁,駐守炮台的守兵稱部落為「前寮」是為前寮地名由來。
朱王廟是村民的精神堡壘有鑑於舊廟的毀舊,村民旅外同鄉乃集資重新興建並於82年動工至84年8月23日落成,每年農曆9月24日是朱王廟誕辰,村民以辦喜事心情來迎接祈福平安。
前寮因地形受限海案線不長,因此漁業不發達農產品亦不足以維生,年輕人沒有好的出路,人口外流嚴重,留在本地大多是海二廠技工、公教人員次之,村民民風保守,節儉持家。張、陳、高、黃是前寮里四大姓,早期「黃」與其他三姓時有不合,近年來大家已能體會「族群融合」的重要與可貴,早已是大同一家。
前寮朱王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林團圓
里幹事陳雅婷
服務電話06-9214805
服務地址前寮里31號
more +
清朝時代「馬公社」這個地名士指在金民生路以南地區,內又分為東甲、南甲及北甲三個部落,北甲是現今長安里,北甲遺留有古蹟主要為北辰宮,當年北甲居民多是作糕餅的師傅,是故有「北甲好龜粿」的諺語。
里長楊嘉鵬
里幹事高德林
服務電話06-9266442
服務地址長安里11鄰光明路61號
more +
虎井嶼位於澎湖本島南方,距馬公港約9.4公里,和北方的桶盤嶼相距約1.9公里,面積約2.1331平方公里。島嶼東西長約4公里、南北寬約1公里,由東、西兩個台地所組成(當地人稱「東山」和「西山」)。東山海拔約60公尺,周長約2.8公里;西山標高約57公尺,周長只有0.9公里,都是低平而單調的玄武岩方山地形。
虎井社名之由來,據「澎湖鄉土使話」載有:「該島與東南山頂有虎穴而命名,其形如虎陷深井。」則可知由地理行象而命名者。日治仍稱為:「虎井」,本省光復後,當初與桶盤嶼,合併稱「虎桶里」,於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分里,單獨稱為「虎井里」。虎井嶼四周都有柱狀玄武岩海崖,景觀壯麗,石材豐富,岸邊的高潮線上還有很多經風化及海水差異侵蝕而外形呈蜂窩狀的玄武岩,風景壯觀。
虎井里地標性建築如下:
1.大音宮:是虎井里的公廟,位在聚落西端,虎井國小東側的虎井里5號。
2.虎井國小:民國70年改名為「馬公市虎井國民小學」迄今。
資料來源:本所市誌。
虎井嶼東山遠景
里長陳大川
里幹事鄭源祿
服務電話06-9291012
服務地址虎井里9-2號
more +
東衛里地名濫觴於明朝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迄今四百年歷史未曾改變。
沿革-明朝永曆十五年春天鄭成功率領戰船數百艘,軍隊二萬多人自金門開到澎湖,鄭家軍於登陸「娘媽宮」後,設「澎湖安撫司」即派一名將領名叫楊祖,率領一千多名官兵到距「娘媽宮」東方約二里處海岸部署軍防,由於軍防據點是在「娘媽宮」之東,因此鄭家軍取「東衛」為名。清朝時代叫做「東衛社」,屬東西澳管轄,「東西澳」的全銜是「東衛西衛澳」,因為鄭成功登陸澎湖後派出三名將領- -楊祖、林福、張在等分別在「娘媽宮安撫司」後面三處海岸部署防守據點--即「東衛」、「中衛」、「西衛」。
清朝的澎湖地方政「澎湖海防糧捕廲」,因而沿襲鄭家軍所取名,規劃「東西澳」這個行政區域。「東西澳衙門」的地點,相傳是設在今國立馬公高中東側海岸,(原縣農會倉庫附近)即「中衛」,鄭家軍的將領之一-林福曾率領一千多官兵在此處駐防,如日本殖民政府於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6年」,規劃澎湖基層行區域時,仍叫「東衛社」,光復初期東衛與安宅里「宅腳嶼」合為一個里,民國 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才與安宅里分開,成為一個東衛里。轄內居民大部份以軍公教及從事營造與務農等,及以呂、莊等姓氏較多。
1.東衛里天后宮為民眾信仰中心,主神媽祖(天上聖母)農曆三月廿三日誕辰,副神;姜太真君四月六日誕辰,同公宮城隍八月十五日魯班尊王、林、葉、薛三府千歲二月十九日、八月十八日、十一月廿七日誕辰,其他有客神:康、方、徐等三府千歲,八月八日、九月十六日、十一月十五日為誕辰,常推行舉辦相關文教活動。
本市十大姓氏名列第八,惟東衛里呂姓一支衍派最廣、子孫遷遍及各地,綿綿瓜瓞,蔚成巨族。
東衛呂氏:開澎祖呂成都,攜愛娘、三娘、尾娘三女於清順治年間(自公元1644-1661年間)自金門林兜徒至東衛,其後族人有四遷至西嶼小池角、內垵、外垵等,有南遷至望安山寮社,後再衍至七美嶼(原大嶼者),亦有忠遷至大赤崁、小赤崁者。
3.東衛社村前井傍邊有留一石碑、銘曰「正甘泉萬代井」
澎湖紀畈「井泉」條有:「東衛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即亢亦不乾涸。距廲署三里,署中煎茶必取此水。實澎湖之第一泉也。
澎湖廲志卷一「山川」條有:「東衛社村前井。水最清冽,且泉流甚旺,旱亦不涸,距廲治三里,署中煎茶常取此水。澎之第一泉也。」
東衛天后宮(照片取自:Yahoo)
里長莊福氣
里幹事呂明輝
服務電話06-9212752
服務地址東衛里27-6號
more +
東文里廿餘年前尚是個百餘戶之小村落,居民以營造、海二場技工為業居多,陳、莊、蔡為三大姓氏,溫極殿、明見寺為里內居民宗教信仰中心,民風淳樸善良,近年因填海造陸之重劃區陸續標售建屋,住戶擴增為進千戶,未來發展甚具潛力。
東文里小地名:
1.社內:現在的文山路以東,水管路(今文明路)以西,六營路以南,海豚灣渡假大飯店以北,是早年東文里民聚居的範圍,俗稱「社內」。
2.埔仔尾:位於頂厝西側,溫極殿北方的小高地。
3.狗母山:位於挖仔內東邊的小山丘,據說是因形似母狗,本地人稱為「狗母」而得名。
4.山尾頂、山尾下:現在海豚灣渡假大飯店東面的平坦高地俗稱「山尾頂」。山尾頂東方地勢比較低的地方,稱為「山尾下」。
5.溫極殿:東文里的公廟,位在文山路80號,坐北朝南。
資料取自:本所市誌。
東文里溫極殿(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李美珠
里幹事程廣文
服務電話06-9210124
服務地址東文里民富街26巷1-1號
more +
西衛里地名濫觴於明朝永曆十五年(公元1661年)迄今四百年歷史未曾改變,乃現任縣長王乾發之故居。
沿革--清代前叫做「西衛社」,屬東西澳管轄,「東西澳」的全銜是「東衛西衛澳」,因為鄭成功登陸澎湖後派出三名將領--楊祖、林福、張在等分別在「娘媽宮安撫司」後面三處海岸部署防守據點--即「東衛」、「中衛」、「西衛」。
清朝的澎湖地方政府「澎湖海防糧捕廰」,因而沿襲鄭家軍所取名,規劃「東西澳」。「東西澳」原稱「東衛西衛澳」,本里在日轄內居民大部分從事實業或軍公教及從事營造與務農等,及以王、鄭、陳、吳等姓氏較多,西衛傳統手工麵線亦別有一番風味,聞名遐邇。
1. 西衛里宸威殿為民眾信仰中心,2. 坐北朝南,3. 主神真武大帝,4. 明末清初由福建金門一帶移民治本社定居,5. 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八月,6. 將7. 隨身護衛,8. 劉府元帥金身在是里建一小廟奉祀,9.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元)庚重建一次增祀持府王爺等神像,10. 號稱宸威廟,11. 後又新彫真武大帝軟身神像奉為鎮殿主神,12. 升號陳威殿。常推行舉辦相關文教活動。13. 本里地廣人密且俗民眾多『祖厝口』、『崎頭(頂)、崎仔頭』、鼻仔頭、鼻子尾、尖山仔頭、中路、大石邊、四甲頭、南佩仔、草坡仔等等均有其典故為西衛一大特色。14. 西衛傳統手工麵線香Q、美味,15. 讓人吃了還想再吃,16. 回味無窮,17. 乃聞名18. 遐邇,19. 奇年代迄今約有三、四百年歷史,20. 常有台灣媒體或學者研究至本里採訪報導,21. 研究民俗文化等以留下歷史資產,22. 目前全省各地均有有銷售點。23. 公有公共設施:草坡頂公園,24. 目前已加強綠美化,25. 是休閒好去處。
宸威殿(照片取自:Yahoo)
里長藍銘洲
里幹事陳金後
服務電話06-9273103
服務地址西衛里84號
more +
西文里位於馬公市區之東,本里近十年來已有大部份的新興住宅和外地民眾遷入,但里民姓氏仍以林、陳、李二姓居多,軍、公、教、農、工、商各行業皆,民風淳樸,奉金守法熱心公益、敦親睦鄰、克勤克儉、為該里一大特質。
里祖師廟為居民信仰中心,並有政府列案三級古蹟文澳城隍廟及前清在澎設唯一學文石書院為本縣觀光勝地。
西文里地標性建築:
1.祖師宮:西文里公廟,主祀清水祖師,副神有清水二祖師、清水三祖師、玄天上帝、文昌帝君、太子爺、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2.文石書院(孔廟):就是現在的孔子廟,位於馬公市托兒所北面,為清乾隆31年通判胡建偉所建。
3.馬公市公所(含市民代表會):馬公市公所座落於第三漁港海埔路新生地的永福街30號,坐東朝西,興建於民國85年。
資料來自:本所市誌。
文澳城隍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林見芳
里幹事林慧淑
服務電話06-9213086
服務地址西文里文德路3號
more +
據地方耆老表禦,安宅地貎北高南低,避風效果尚佳,所以種植蔬菜的﹁菜宅﹂特別多,而菜宅在可稱為宅仔、宅內、宅仔內、宅仔腳及宅腳等,由於澎湖東北季風強勁,居民多以老古石或亦武石砌建防風牆,這一畦畦圍著防風牆的菜圃,便成了﹁宅腳嶼﹂地名的由來。
在清乾隆三十六年,稱為宅腳嶼社,屬大山嶼東西衛澳管轄,到了光緒十九年則稱為﹁蚱腳嶼社﹂。日據日代,明治三十年改稱宅腳嶼潭鄉,屬文澳區管轄;大正九年,再改為馬公街宅腳嶼。民國四十年為地方自治方便實施,單獨成立為安宅里迄今。
安宅里西臨東衛海灣的寬廣海蝕平台,此一海蝕平台及蜿蜒的溺谷是從事潮澗帶活動及磯釣的好地方,由於溺谷深入海灣,漁塭養殖曾盛極一時。居民早年多以農、漁業為生計,民風純樸。隨著時代演變,近年從事營造業及出外的人數增加不少。轄區街道乾淨,北側安逸湖公園為居民平日休閒活動最佳場所。同時里內居民落實環除工作,人人做好資源回收工作,堪稱為環保社區。居民宗教多以道教為主, 周王廟為宗教信仰中心。
周王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張儷盈
里幹事高信安
服務電話06-9215820
服務地址安宅里6-6號
more +
本里清朝時大部份隸屬於「火燒坪」原屬農場部份,少有住戶。日據時代稱為「頂社」或農場,光復初年合併於光復里,民國四十年自光復里劃出光榮里。
光榮里早期原屬農場居民稀少,後來受社區發展影響,小家庭成立,以及離島居民遷入,遂湧入大量人口,今成為馬公市第三大里,里民多半以軍公教為主,純為住家之區域,較無商業行為之社區,是以居民生活單純,文化層次較高。
光榮里公園及公共藝術如下:
1.火燒坪公園:位於三多路馬航世家西側,園內設有兒童遊憩設施及休閒坐椅,提供馬航世家附近與文光國小孩童遊戲。
2.光榮海堤公園:位於民族路「靈蓮堂」南側,緊鄰自行車步道,園內有花蓮蛇紋石桌椅8組,以提供光榮里民烤肉休憩之用。
資料來自:本所市誌。
光榮龍行新城(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陳昭任
里幹事劉永綽
服務電話06-9263532
服務地址光榮里21鄰文光路25巷16弄1號
more +
光華里原位於國軍澎湖醫院(海軍醫院)西與案山里為鄰,且分為二個村「自勉」及「光華新村」。發展於民國62年,至民國79年1月10日遷至現址。軍民多為現役軍人及海軍退休之軍眷,公教及商務次之。
光華里地標性建築如下:
1.自勉新城:民國79年海軍在犀尾後北側到今204號縣道之間,興建一批稱為「自勉新城」的眷舍,分配給原來光華里的自治新村、自勉新村及海光五村(位於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西側)等眷戶居住。
2.中正國中:位於公路總局澎湖監理站西側,本來的地址是石泉里1號,里區重劃之後改為光華里101號。
3.監理站:交通部公路高雄區監理所澎湖監理站位於光華里121號,介在中正國中及菊苑之間。
4.澎管處:負責處理原來分屬於縣政府及鄉市公所的「非都市計畫」範圍內的觀光遊憩行政管理業務。
資料來自:本所市誌。
光華里自勉新城地標(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蔡武智
里幹事葉長發
服務電話06-9216028
服務地址光華里21號
more +
光復里與現今之中興里、光明里、光榮里於清朝時稱「埔仔尾」又因位於古城朝陽門(東門)外,故又稱「城外」,與「城內」(指媽宮城內)有別,日治時代名為「旭町」乃當時馬公市面積最大的一里。
台灣光復後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將「埔仔尾」加上火燒坪、澳仔底三區合併為公復里。
又民國四十年(1951年)辦理地方自治,將火燒坪、澳仔底畫出,另成立一「光明里」。
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因文康中心成立,及澎湖新村重建為多層公寓住宅區、商業區,湧入大量人口,於是又將當時的光復里劃分為二,以光復路為界,西為「中興里」,東為現今之「光復里」。
光復里位於馬公市商業區,里內各式商店、飯店、餐廳林立,尤以海鮮餐廳數量最多,居本縣之冠,所提供的海鮮料理是饕客的最愛。
本里第三漁港碼頭是出入南海各島(桶盤、虎井、望安、七美等)交通船、遊艇專用碼頭,是觀光客南海旅遊的唯一驛站。位於第二漁港的漁產品直銷中心,其大型郵輪造型建築物別具特色,除提供各式特產、餐飲外,更是遊客佇足的觀光景點。
本里興港北街是澎湖最大製冰場所在地,為漁船出海作業提供碎冰服務,以保持漁獲新鮮度。
漁產直銷中心-菊島之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黃敏惠
里幹事陳堯坤
服務電話06-9263175
服務地址光復里1鄰興港北街11號
more +
馬公市光明里,從清朝時代起一直到光復後,都叫做「火燒坪」,「火燒坪」這個「坪」字,用閩南話是指「廣場」、「曬穀場」或「曬魚場」之意。先民在居處門前廣場搭建一個涼篷形狀的架子用於曬魚乾,大魚小魚一串串懸掛在篷架上,叫做「坪」。
曬魚乾的篷架,曬魚時間久了必然不乾淨,常有一股魚腥臭味存在,令人聞而掩鼻,因此,當冬天來時,先民要重回福建老家過冬時,為了保護環境乾淨,就將居處門前的曬魚篷架--「坪」放火燒掉了,這就叫做「火燒坪」,光復後,澎湖地方政府將它改成「光明里」。
「澳仔底」即今光明里稅捐處宿舍一帶,由於此處地勢較低,先民就取名叫「澳仔底」。
光明里小地名及地標性建築位置圖(照片取自:本所市誌)
里長陳黃淑媛
里幹事葉長發
服務電話06-9270559、06-9270885
服務地址光明里22鄰信義路9巷23號
more +
清代時屬於時裡澳,因位於西南方社口之低窪處,有一帶自然石,僅尺深但噴出無盡之甘泉,泉旺水清位甘乃稱為「石井」。在澎湖廳志已載為「石泉社」,日據時代仍稱為「石泉」。因水泉豐富種植蔬菜花卉者多,光復後起初稱「三合里」(石泉、前寮、菜園)之後改稱「石泉里」。
村民勤儉樸實,以農立家,少數打漁為生。朱王廟是村民宗教信仰,每年農曆2月2日舉行廟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於84年馬公市東鳳宮遷入本里其中八家將均會受邀參加其他廟會表演。
在人文建設方面,全縣唯一電視轉播站設於本站地,氣勢雄偉,對於全縣電視清晰度功不可沒,另轄區有中正國中,石泉國小,是來自東文、西文、前寮、石泉、菜園、光華等六里學子受教之園地。其中石泉國小人才輩出前有謝有溫及歐堅壯縣長,省中校長薛國忠、前總統府參議呂火輪皆為該校傑出校友。
宗教:道教
主祀神佛:朱府 王爺
簡史:民前五年十月十五日,石泉、菜園、前寮村里來往本里里民黃馬發起,召集地方人士組織募捐建廟事宜,至十一月開始興建,於民前四年二月六日完工。民國四十七年二月改建為朱王廟共卅三坪,供全里里民參拜,每年一次建醮、經。現有武壇濟世解除里民疑難困苦,每月三、六、九及二、五、八武童濟世。
石泉朱王廟是於清朝年間分靈來澎湖的。廟中香火的由來,是清朝一位賣雜貨的人,坐船在菜園港上岸,沿路叫賣,因天氣炙熱,便將香火掛於樹上,在菜圃澆水的池子裡沖涼。浴畢,忘了帶走香火。到了晚間,有人發現樹上發亮,便上前查看,才發現是個香火,上面寫著「朱府王爺」四字,於是便拿回家中奉拜。後來因為非常靈驗,村人便要求讓大家來共同供奉,於是石泉、前寮、菜園三社便共建一朱府 王爺(通稱朱王廟)。清末人口增加,三社便協議將該廟分家,於是,前寮分得令旗,石泉分得神像,菜園分得香爐,再各自蓋廟供奉。目前石泉、前寮仍名為朱王廟,只有菜園人不知為什麼,將其改名為東安宮,但主神全是朱府王爺。
里長陳召君
里幹事高玉貞
服務電話06-9212101
服務地址石泉32-1號
more +
古時稱「雞母塢」,因村里的西南方有一個小山,山頂平坦,頂上微成凹形,似雞巢就像母雞在孵蛋的樣子而得名。
五德里的居民有歐陽(歐)、吳、蘇、董4個姓氏,其中以歐陽為最大姓。民宅大多分佈在今201號縣道以西,大致上以貫穿聚落直通201號縣道的社區道路為界,分為頂寮、下寮及山邊3個聚落。道路南側稱為頂寮(又叫頂甲),居民全部姓吳;道路北側、公廟東側稱為下寮(又叫中甲),居民都是歐陽姓,歐陽宗祠就建在公廟的東南側;道路北側、公廟西側到雞母塢山東麓一帶,稱為山邊(又叫 西甲),居民也是以歐陽姓為主。
資料來自:本所市誌。
五德里雞母塢山(照片出自:本所市誌)
里長顏錦鸞
里幹事史啟松
服務電話06-9951009
服務地址馬公市五德里77-3號
more +
井垵是一個純樸的村落,里內以日據時期,日軍大量建造防空洞,最具探索價值。
轄內有北極殿與吳府廟,為居民之信仰中心,亦有九孔和牡蠣養殖,加上文石雕刻,甚具觀光發展潛力。
井垵的居民石、蔡、陳、歐(歐陽)、邵、洪等姓氏,其中以石姓為最大姓,蔡姓、陳姓次之。
地形南北長,東西短,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井垵北極殿(照片取自:Yahoo)
里長陳冠霖
里幹事陳宗賢
服務電話06-9953067
服務地址馬公市井垵里17-2號
more +
清朝時代媽宮城外即今民生路以北及以東稱為「埔仔」,埔仔即今中興里及光復里一帶,居民稀少以捕魚或農耕為業,中興里主要古蹟為觀音亭古剎,並有著名之觀音亭風景區。
觀音亭(照片自於:Yahoo)
里長黃永安
里幹事楊鈴菁
服務電話06-9273297
服務地址中興里樹德路20號之6
more +
中央里古代之位置在媽宮城內之中央,是古代最熱鬧的地方,有所謂「七街一市」,眾商雲集,是早期本縣經濟商業中心,為本縣最早之舊街,亦是本縣保有最多項古蹟及最多間古廟的一個村里。
中央里地標性建築:
1.澎湖天后宮(又稱媽祖廟):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國定一級古蹟,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西元1604年荷蘭人第一次登陸澎湖時便已存在。俗稱媽祖廟,康熙22年,福建水師登督施琅率軍攻打澎湖,打敗明鄭守軍。施琅認為能進攻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皇帝加封;清廷准奏,康熙23年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
2.四孔井:位於中央街北端,因地是低窪,可匯集三方泉水而成為過往船舶之加水站,因而逐漸被整建成大井。後來附近居民為維護汲水安全及秩序,乃以石板鋪蓋,上鑿四個井口,因而得名。
3.施公祠及萬軍井:施公祠原稱「施將軍廟」,建於清康熙23年,施琅封靖海侯後所建的生祠。康熙22年施琅奉命征討鄭克塽,取澎湖,大軍上岸後苦無水喝,施琅禱於神,井湧甘泉,萬師汲之不竭,民間稱之為「大井」又稱為「萬軍井」、「師泉井」。
資料取自:Yahoo
媽祖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項文男
里幹事陳雅婷
服務電話06-9265178
服務地址中央里10鄰中央街1巷10號
more +
山水里是一個淳樸又美麗的村落,名勝古蹟、廟宇是本是最大特色。
而現在的山水社區在每年元宵節總會吸引許多人潮,主要是因為在民國七十八年時,我們首創改以金靈龜讓人們乞求,造成轟動,當年廟前出現前所未有的人潮,還動用警力來維持交通,山水的元宵乞金龜活動因此聲名大噪,每逢元宵節,這兒就成了觀光勝地,都是為了一賭金靈龜的風采。看金龜的人山人海、放天燈的祈福平安、猜燈謎的絞盡腦汁 ….,除了乞大金龜,近年來,每年廟方還會隨著該年的生肖作出三支生肖造型的金飾於三天晚上供大家乞求,這是不用償還的,但必須付出相對的「投注金」,期待自己能得到神明的青睞;廣場上有各式各樣的攤販搶著來湊熱鬧,吃喝玩樂樣樣有,還有表演節目,為我們平淡得生活增添不少趣味。
山水上帝廟(照片取自:Yahoo)
里長陳安國
里幹事林伯儒
服務電話06-9951010
服務地址馬公市山水里6-4號
more +